刚刚从电影院回来,也许是第一次看4D电影的缘故,一开始感觉这部电影还是有看头的,但越到末尾感染力和意外性,包括整个故事的情节却都成为了整部影片的败笔之处。
在看电影前,我就看了猫眼的评分,尽管不太公正,但我还是将其作为部分参考,然而我还是高估的豆瓣的部分用户的水准,只有6.4的评分或多火烧还是让我觉得有些惊讶,尽管部分人反映了电影的质量问题,但我更多所见的是种族/地区间的歧视、片面的追星以及一些其他形式我所认为与电影内容关系不大且不应该出现在影评中的文字。回看曾经无数人所依赖的豆瓣,那些曾经专心地耗费大量的时间点评电影的人们正在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确实一群庸俗的人类。
无论自己所期待的是怎样,过去的永远不能挽回,我们所要追寻的是未来。
当然,为了提高自己的评论水平,我在开始之前还是去豆瓣电影逛了一圈,以便更全面的来概述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描述了未来的某段时间,人类因为无节制地压榨地球导致全球极端天气贫乏,因此来自全球的顶尖科学家研究设计出了一套卫星群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开始影片的切入个人感觉震撼力不足,并没有后天/末日崩塌等灾难片中所表现的场景那样真实,略显无力。前段过程的总体叙事尚可,将较多的场景集中于兄弟以及他们家庭中的小女孩之间,体现出日常生活中的纷争,但导演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段,并加以渲染,只给人一种一带而过的感觉,同时,剧中多次出现令人感到无法信服的Bug,也许是由于对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介绍不够到位,汗多场景接触的时候甚至无法弄清各任务间的关系。一开始会议中冲突的爆发是整个影片的开始,这种设计也算是较为常见,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与吐槽的地方。接下来弟弟对哥哥职位的接管虽然略显突兀,但是我依然能够接受这种设计。
之后UN发现阿富汗地区的某卫星异常,开启了整个故事的序幕。但这时候各种Bug就开始出现,为什么他们要控制这颗卫星?难道仅仅是为了试验吗?我们在这里就开始感觉到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存在些许的问题。但是没有这些,整部影片怎么能在开头稍有震撼力且快速地切入主题呢?且片头提到整个系统由中美联合建设,后面且几乎没有中国的元素,整部电影也只是在海报上有上海的背景,无疑有可以讨好中国观众之嫌(这也太假了吧
接下来的一段应该是整个故事最为优越的地方了吧。弟弟接管了整个系统,可是两人之间的隔阂却并没有因此弥补,可能是考虑到剧情结果的需要从香港赶来的那位工程师在途中并没有被刺杀,而是在即将陈述整个事件的发展时却被人用车撞死,不仅起到了令观众感到震撼的效果,同时从侧面警告了这群荷兰男孩的控制者们。
香港的那一段街头燃气管道爆炸个人感觉特效还是可以的,但是做得并不够好,没有那种极致的真实感,但是冲击力对于一般的观众来讲也算是不错的。一座知名的国际经济中心瞬间便埋没在火海之中,带给人以绝望之感,接下来的便不再赘述。
香港事件后,两人便开始一起寻找这背后的原因,事情的真相开始水落石出。但这段故事却使人感觉只是琐碎情节之间的拼接,故事的连续性遭到很大的破坏,同时空间站部分给人以非常严重的演技失真感,在遭遇如此严重的事件之时却仅有少许的慌张,同时之后的情节震撼力也逐渐下降。个人觉得背景音乐的选择也不够得当,没有能够尽力将整个场景的氛围渲染出来。接下来要跳槽的地方就非常多了,整个故事的主题开始失真,致使整个影片开始走向政治斗争,虽然映射出美国总统大选当前的现状,给整部影片加了不少分,且却无法弥补整个影片的主题、情感、情节不够集中的问题。
最后空间站即将解体与自毁结束后的那段个人觉得完全没有价值,每个人都知道在那种情况下不可能得意逃生,可是最终的两位主角居然如此轻易地逃脱,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即便是整个故事结束后的一小段场景,映衬了整部电影,想要把整个主线勾连起来,还是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并没有很好的传达整部影片的情感,也没有给予观众以足够多想象的余地。
可以说,整部电影想要借助科幻的元素来吸引观众,但却将科幻元素与政治斗争糅杂在一起,致使整部影片给观众的整体体验大幅度下降,可以说是一部接近烂片的作品。即便科幻主题是没戏了,但我觉得其中的政治元素还是有亮点的,这一部分给了观众以思考的余地,也揭露出了政治的黑暗,怕是一些国内电影永远所不能表达的主题。
引用“SELVEN”的评论:
当我们每天打开电视机,翻开手机里的新闻客户端,当我们在刷微博、看豆瓣的时候,那些恐袭、灾难的消息、图片甚至视频,都随时有可能冲击着我们的神经。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可以实时看到各类新闻,而且可以长时间的追踪一条新闻的来龙去脉,我们已经很难像从前一样“事不关己”的靠在电影院舒适的背椅上,去观赏那些正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灾难。在拉斯维加斯案的枪声仍然回荡在美国人的脑海中时,会有多少人愿意把休息的宝贵时间,花费在重新目睹这些痛苦的画面中呢?绝大多数的院线电影,都会用一个带有希望的结局,善意的让观众可以安心的走出影院,但当我们潜意识中不再相信那些善意的结局时,又多少人又愿意为电影最后的“谎言”买单呢?